杨令德:吴桐小传
吴桐小传
杨令德
吴桐(1901年—1962年),字子琴,回族,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人,是一位杰出的拳术大师。他的祖父吴英,叔祖父吴耀,都是有名的拳术家,对于拳术三门(“八卦”、“形意”、“太极”)中的“八卦”,有独到之处,器械中的“长枪”也极为精湛。
他幼时即由其叔祖父亲自传授,练就了“八卦”、“长枪”。在归绥中学毕业后,到北京住体育专门学校。这时他已辛勤练习 “八卦”将近二十年,有很深的造诣了。
在北京上学期间,拜于“太极拳”名师吴剑泉先生门下,由于他有了“八卦”的根基,又加他始终练功,坚持不懈,所以几年的功夫,成为吴剑泉的得意门生之一,尽得吴先生的“太极拳”真传。
从此,他的拳术更为精进,卒至后来成为“太极”拳的巨擘之一。在北京毕业后,即回到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原绥远各中学任教,培养了不少弟子。后来他又当了多年绥远省国术馆馆长。
抗日战争以前,他还从当时在归绥中学执教的另一著名拳术师荣连升先生处学到了荣的“阴把枪”和“太极剑”。因为家学渊源,由“八卦”而“太极”,他的造诣已深,功夫已成熟,所以对于“阴把枪”、“太极剑”也有很大发展。这三种祖国拳术的宝贵遗产他是不愧为继承发扬而光大了的一位杰出的人材。
抗日战争前夕,国民党政府在南京举行了一次张之江主持的全国性武术比赛会,当时称为“打擂台”。吴桐在擂台上同一位山东拳术师对阵,吴桐的老师吴剑泉先生当时在台上为评判员,对方为山东大汉,体壮气粗,吴桐与之相比,似显得瘦小些、弱些。
吴桐在对阵前亦稍有怯意。经吴剑泉先生指点,嘱其务持冷静,以太极拳之“柔”克对方之“刚”。对方果然系以猛冲猛扑之“刚”劲出手,吴桐则运用太极柔术,伺隙猛踢对方于台下,致对方伤重死亡。
从此吴桐以“打擂台”获胜而名扬一时,国民党当时竟以人命为儿戏,吴桐亦深为后悔。此后即不再与人角力矣。
本来吴桐幼时性情暴躁,身强力大,极好打架,小朋友在一起玩时,他总是头,领上一群小孩子,到处同别的一群小孩子打仗玩,有时简直是石子乱飞,真正硬碰硬地打起来,他的石子几乎是百发百中。后来上了中学,学生和军队打架,他也往往是领头的人。
可以说,他青年时期是一个暴性子、好勇斗狠的人。可是当他在北京拜于吴剑泉先生门下,学了“太极”,而且造诣较深,特别是“打擂台”以后,就变得非常温和起来。真是虚怀若谷,谦谦君子,不知者一点也看不出他是一个身怀绝技,“打擂台”也是无敌的。
古人说读书可以变化气质,不一定靠得住。可是吴桐的拳术,却是愈学愈精,而达到变化气质的境地了。
他在拳术上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有两点是值得人们学习的,第一是他的勤学苦练,真是无间寒暑,数十年如一日。幼年从他叔祖父练“八卦”,每天都是午夜而起,在一个地窖里练,练枪是每天傍晚在院子里,后来几十年他始终保持这种不断地练功夫的习惯,成为常课。
所以他的功夫深,技术精,成为一时名手,是他的辛勤劳动,艰苦练习取得的。他的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学习的。第二是他的谦虚和传授别人学“太极拳”而从不倦怠的精神,只要有人肯学,他就认真地教。
请他是如此,有时是亲自上门去教,不论机关、团体或个人,他的循循善诱的教法,恨不得把他的全部本领都教给人的那种精神,有许多人是会感受很深的,总的说来,学不厌,诲不倦,这两句话,他是不折不扣地做到了。
他的拳术虽然有了成就,但他的成就真正得到发展,还是解放以后的事,他积极参加了一九四九年绥远省的“九·一九”起义。起义以后,他经过各种运动,受到党的培养教育,特别是他参加了土改运动,在乌盟、伊盟,深入农村,作了较长时间的工作,受到锻炼,收获很大。
他常说,解放以后,回族人民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翻了身,他自己也是在党和毛主席的教导培养下,获得了新的生命。解放以后,他到北京多次参加全国运动会,还荣获关于太极拳方面的国家裁判的职称。
他看到解放以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的伟大成就,看到他所专擅的拳术,也在党的正确方针指导下日益发展,就更加激起了他的雄心壮志。
解放后不久。他调内蒙体委工作。他工作积极认真,教人学习太极拳也更热心了。可惜,六十年代初他就患了病,在他患病期间,受到了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
1962年国庆节他刚手术不久,还兴致勃勃地扶杖出席了庆祝大会,对人谈及他的病已好转,说现在祖国和自治区的建设蒸蒸日上,他在这样大好形势下,实在休养不下去了,不久要争取恢复工作,也要继续完成他在前几年写的关于“太极拳”和“阴把枪”的著作。
谁想事隔不久,病魔竟会突然夺去这样一位雄心勃勃、技术精湛的国术家的生命。这太突兀了,实在使人悲痛!
吴桐有子女五人,都已成年,在党的关怀爱护下,分别在各个岗位上工作。
祖国的繁荣,子女的努力,他的弟子也有不少得到了他的传授,他自己的专技后继有人,这些都是党和毛主席的恩情,他生前就有极其深刻的感受的。
(1962年10月22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