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科斯事件”及俄罗斯寡头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崛起和陨落
“石油,10%是经济,90%是政治”——丹尼尔·耶金
01 发家
俄罗斯石油寡头——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得起起落落在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霍多尔科夫斯基兴起之时,正是资本主义在俄罗斯无法无天地自由发展之际。在这个阶段,国有企业被胡乱私有化,利益集团之间纷争不断,各方都在争夺国有资源以及过去由国家控制的联合大企业。
霍多尔科夫斯基所走过的历程正式一个俄罗斯寡头最典型的发迹之路。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那些在旧制度核心位置上产生的新兴资本家提供了绝好的致富机会。这些人利用与克格勃官员或高层领导之间的关系大肆侵吞国家财产,构建起自己的帝国,并市场靠近政界与经济界之间的分割线。
1986年,在苏联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霍多尔科夫斯基利用他与领导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在23岁的时候便经营起了自己的生意。自1985年上台以来,戈尔巴乔夫放开了国家对社会长达70年的钳制,并使苏联的经济获得了巨大的活力。
此时,霍多尔科夫斯基成立了一个合作社,利用边界的开发进口电脑和软件。很快,公司的业务扩大到了其他领域,主要是从美国进口牛仔裤和其他服装。
1989年,霍多尔科夫斯基经营的合作社的营业额达到了1000万美元。这第一桶金很快使霍多尔科夫斯基跃上了一个新台阶,1990年国家允许成立私人银行,霍多尔科夫斯基便利用进口生意赚来的钱开设了自己的私人银行——梅纳捷普银行(Menatep)。该银行一开始便与莫斯科市政府以及后来的俄罗斯联邦政界人士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俄罗斯联邦税务局、莫斯科市政府以及俄罗斯武器出口局等机构的高层领导都是该银行的储户。与此同时,他又与新兴的集团建立起珍贵的友谊,其中重点当然是叶利钦集团。
当苏联在1991年彻底消失的时候,霍多尔科夫斯基已经是俄罗斯联邦新总统叶利钦身边的红人了。1993年,他甚至被任命为能源部部长。霍多尔科夫斯基虽然没有在这个位置上呆多久,但他趁此机会为自己建立起了广泛的关系网。此后,他开始通过投资来经营关系网,包括他与别人一起资助了1994-1996年的第一次车臣战争,此后又自助了叶利钦的总统选举活动。
在担任能源部长期间,霍多尔科夫斯基第一次知道了尤科斯公司。
叶利钦从1995年开始对多家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但私有化进程很快变成了大混战,这是一场少数资本家之间展开的财富争夺战,当然这些人都是属于叶利钦集团的。霍多尔科夫斯基也是其中的一员。在此期间,他成立了一家名为罗斯普罗姆(Rosprom)的控股公司,大量参股俄罗斯的化工企业、纺织企业、建筑企业和矿山开采企业。
1996年,33岁的霍多尔科夫斯基轻而易举地让梅纳捷普银行获得了参与尤科斯公司竞拍的资格。结果,梅纳捷普银行以3.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尤科斯石油公司。
尤科斯石油公司成立于1992年,其前身是1964年在西伯利亚成立的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1993年,位于乌法地区的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的石油生产商也全部并入了尤科斯公司。
02 崛起
1998年,莫斯科爆发金融危机,俄罗斯宣布延期支付债务。为了逃避外国债权人的追讨,霍多尔科夫斯基变卖了尤科斯公司的部分股票并将钱汇到了国外,此举使他在投资者心目中的信誉跌至低谷。但他仍然得到了三家银行的支持:一家德国银行、一家日本银行以及南非的标准银行。这三家银行得到了尤科斯公司31.9%的股权。正是这些银行的资金支持使尤科斯公司渡过了难关,并重新走向复兴。
2000-2002年,摆脱了危机困扰的霍多尔科夫斯基将西方式的会计制度引进了尤科斯公司。他开始重新购置设备,身边总是围着一群西方的石油经理人,并一直强调要对企业透明管理,而这在当时的俄罗斯还是个稀罕物。巨大的市场需求,加上严格的内部管理,使得尤科斯公司得以迅速成长。2001年,尤科斯公司拥有的石油储量约140亿桶,其日均产量自2000年以来便突破了100万桶的大关,其中一半用于出口。
2003年,尤科斯公司的日均产量达到160万桶,超过卢克石油公司成为俄罗斯第一大石油公司。
从这个时候开始,霍多尔科夫斯基开始越过了黄线。在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他以80亿美元的财产成为俄罗斯首富。在投资者的一片颂扬声中,霍多尔科夫斯基萌生了进军政坛的念头。
一段时间以来,霍多尔科夫斯基四处资助教育计划、基金会、孤儿院已经一些人权组织,为自己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为进入政坛热身。他对自由主义的信仰,在俄罗斯和美国之间不停穿梭,尤其是他与美国白宫之间的良好关系,这一切最终惹怒了克里姆林宫。
2003年2月,在克里姆林宫的一次会议上,霍多尔科夫斯基与普京之间首次出现了交锋。霍多尔科夫斯基公开指责俄罗斯石油公司搞贪腐。双方当然还在其他方面有不同意见。另外,霍多尔科夫斯基除了对一些政党进行资助之外,还竭力主张建造私营的输油管线,并反对提高石油公司的税负。
总之,这位商人犯了太多的错误。2003年初,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议会选举,霍多尔科夫斯基成立了一个自由派政党。同年4月,他宣布尤科斯公司将要与竞争对手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合并,组建一个世界级的石油巨人。克里姆林宫很快对此有了回应。
2003年7月2日,梅纳捷普控股集团的负责人之一——普拉东·列别捷夫被收押,罪名是在1994年的私有化进程中非法侵吞国家股份。7月11日,尤科斯公司总部遭到第一次搜查。
2003年7-8月间,试图自保的霍多尔科夫斯基加紧了与雪佛龙德士古以及埃克森美孚的谈判,准备向它们出售自己在即将组建成功的“尤科斯-西伯利亚石油公司”中的股份。按照官方的说法,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垮台代表着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回归,也有人认为普京的目的是防止重要的国有资产落入外国公司的手中。然而,还应当看到的是,普京所做的一切,正是为了防止霍多尔科夫斯基将尤科斯公司的股份卖给埃克森美孚所得到的250亿美金用于政治目的。否则,就无法解释普京此前做出的另一项决定:他已经同意英国石油公司就参股秋明石油公司一事展开谈判。秋明石油公司的控制人是普京的亲信之一弗里德曼。因此,对于普京而言,当务之急是让霍多尔科夫斯基缴枪。
2003年10月25日,也就是俄罗斯议会选举前的几个星期,霍多尔科夫斯基在新西伯利亚机场自己的专机内被俄联邦安全局人员逮捕,然后被押送回莫斯科。此后,他因犯有诈骗和大规模偷税等行为而遭到指控。5天之后,其名下拥有的尤科斯公司44%的股份被宣布冻结,这预示着该公司的全部资产可能遭到冻结。克里姆林宫正式开始了对这个石油巨人的瓜分,这一瓜分行动的获益者当然是那些与克里姆林宫关系密切的人。
“尤科斯-霍多尔科夫斯基”事件正式开始。
03 尤科斯事件
2004年,尤科斯公司的资产全部遭到冻结。5月26日,法院裁定尤科斯公司必须缴纳其在2000年所欠的34亿美元税款。
6月16日,有关霍多尔科夫斯基和列别捷夫的案件在莫斯科开庭。第二天,普京公开宣布,俄罗斯当局将尽一切努力不让尤科斯公司倒闭,但7月1日,尤科斯公司的银行账户被宣布冻结,又被勒令补交所欠税款34亿美元,这次是以2001年度的名义。
9月19日,尤科斯公司中断了向中国的石油供应。24日,普京重申,俄罗斯政府无意对尤科斯公司实行国有化。2004年11月1日,俄罗斯税务部门要求尤科斯公司补交总额达130亿美元的拖欠税款。罚款的一再加重表明俄罗斯当局明显想置尤科斯公司于死地,让它破产或者解体。
11月30日,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下属的子公司“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宣布将参加尤科斯公司的主要子公司——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的竞拍。尤甘斯克公司拥有的石油储量达到116.3亿桶,占俄罗斯石油总量的17%。
2004年12月15-19日,当俄罗斯税务部门宣布尤科斯公司拖欠的税款高达280亿美元的时候,尤科斯公司向美国申请了破产保护,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敦一家破产法院裁定要求在10个工作日之内禁止对尤科斯公司的资产采取任何行动。但莫斯科当局的回答是:这纯属俄罗斯的内部事务,拍卖将于12月19日如期举行。
2004年12月19日,名不见经传的“贝加尔金融集团”以93.7亿美元的价格购得了尤科斯公司最大的子公司尤甘斯克,也就是说尤科斯公司60%的原油开采量换了主人,尤科斯也失去了俄罗斯第一大石油公司的头衔。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下属的子公司“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原本是此次拍卖的夺标大热门。它不仅想置尤科斯公司于死地,而且还将利用这一机会在俄罗斯构筑一个庞大的国有油气集团。
然而,据法律专家事后分析,四天前,美国休斯敦一家破产法院作出的要求拍卖延期的裁定,对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以及有意参与该项目的西方银行起到了震慑作用。由于美国的法官判定这起拍卖是违法的,因此不管尤甘斯克公司的未来买家是谁,它未来都有可能在国外吃官司。欧洲四分之一的天然气是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供应的,所以它在俄罗斯以外的资产就有可能被查封。
尤科斯公司聘请的美国律师仅仅用了破产保护这简单的一招,便迫使克里姆林宫显示出它的“实力”: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从此销声匿迹,并巧妙地推出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贝加尔金融集团”。无论在网上还是电话薄上,人们都找不到有关“贝加尔金融集团”的任何信息。俄联邦财产基金会却表示,“贝加尔金融集团”的注册地址是距离莫斯科西北方200公里的州级城市特维尔市新托尔斯卡娅大街12B号。俄塔斯社驻特维尔的记者按这一地址找上门去,只发现了一家手机店、小饭馆和通宵营业的副食店,楼内并没有“贝加尔金融集团公司”。由于出现了这种怪现象,尤科斯公司聘请的美国律师据此认为,尤甘斯克公司名为拍卖而实际等于被没收。因此,他们下一步将提出排场要求。
2004年12月23日,“贝加尔金融集团”还有14天的时间来支付高达93.6亿美元的拍卖金。在此期间,俄罗斯国有企业俄罗斯石油公司宣布收购“贝加尔金融集团”,并在2004年12月29日替“贝加尔金融集团”支付了全部的收购资金,从而正式完成收购活动。这一并购拉近了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和尤甘斯克公司之间的距离,因为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下属的子公司“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控制着俄罗斯石油公司,这一收购活动完成后,俄罗斯石油公司拥有了尤甘斯克公司75%的股份。
2005年1月底,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宣布将在2005年进行部分合并,但尤甘斯克公司不在合并之列。
2005年2月3日,根据《能源宪章条约》的相关规定,梅纳捷普控股集团下属的三家公司,包括在曼岛注册的尤科斯全球有限公司以及两家塞浦路斯公司“胡莱伊实业”和“老兵石油公司”以非法没收财产为名将俄罗斯告上法庭,并要求获得330亿美元的赔偿或归还它们的股份及相应的损失。
霍多尔科夫斯基和他的另外五个朋友正式通过这个总部设在直布罗陀的梅纳捷普控股集团控制了尤科斯公司60%的股权。不过,由于俄罗斯杜马的反对,俄罗斯并没有通过《能源宪章条约》。国际法律界对这场官司的结果意见不一,就算法院作出判决,能否执行还是个未知数。
2005年2月24日,休斯敦破产法院拒绝将尤科斯公司列入破产法第11章的保护范畴,这对尤科斯公司的股东来说是一大打击,也意味着克里姆林宫暂时取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这一裁定也最终为2004年就已经宣布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与俄罗斯石油公司之间的合并提供了可能。俄罗斯石油公司答应暂时将尤甘斯克公司搁置一边。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的合并还将继续:俄罗斯石油公司的全部资产——除了尤甘斯克公司之外——都将并入一个由国家100%控股的公司。这个控股公司又以参股的身份进入俄罗斯天然气公司,换取俄罗斯天然气公司10.7%的股权。这样,国家在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便真正实现了多数控股,克里姆林宫也就达到了控制国有油气资源的目标。
04 陨落
2005年5月31日,霍多尔科夫斯基和列别捷夫均因诈骗罪和偷税漏税被俄罗斯当局分别判处9年监禁。
2005年6月,俄罗斯政府和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同时宣布,放弃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和俄罗斯石油公司的合并计划。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与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有关,也可能因为两个公司在未来的发展战略上存在分歧。更重要的原因是,俄罗斯石油公司确实需要债务重组,尤其是要解决尤甘斯克公司的负债问题。俄罗斯只得向外国银行大量举债,将资金注入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使国家在俄罗斯天然气公司所占的股份超过了51%,从而获得了控制权。这一交易在2005年6月24日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召开的股东大会之前就已完成。为了从俄罗斯天然气公司获得新增的10.7%的股权,俄罗斯政府共出资约70亿美元。
2005年9月28日,大动作再次出现。这一回,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宣布有意出资130亿美元,收购俄罗斯第五大石油公司——西伯利亚石油公司72.6%的股权。在此之前,西伯利亚石油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罗曼·阿布拉莫维奇。他之所以愿意用一个不高的价格出让公司,显然是想给克里姆林宫示好。这一交易在2005年10月中旬完成。值得一提的是,应罗曼·阿布拉莫维奇所掌控的米尔豪斯控股公司的要求,莫斯科一家法院曾在2004年12月20日下令禁止尤科斯公司的股东召开股东大会。事实上,这次股东大会可能会宣布尤科斯公司倒闭,使公司任何的资产均无法转让,俄罗斯石油公司也就无法再借贝加尔金融集团之后收购尤甘斯克公司。作为回报,普京很快任命罗曼·阿布拉莫维奇为俄罗斯联邦楚科奇自治区区长,当然这一任命还有待确认。
俄罗斯油气行业的重大合并行动仍在继续。2005年10月15日,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押送到俄罗斯远东地区、贝加尔湖以东与蒙古交界的赤塔州的一所监狱,在这里他将度过余下8年的铁窗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