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严打,那批被遣送到大西北的重刑犯,他们的命运最终怎样了?
1983年的一天,一列特殊的列车停靠在南京火车站的铁路站台上。
到了发车时间,上百名男女在警察的簇拥下登上列车。
这趟列车的最终目的地是位于大西北的诺木洪农场。
而登上列车的这些人,却不是什么自愿投身于边疆建设的积极分子。
无一例外,全都是83年严打期间,犯下种种恶行的重刑犯!
他们将在沿途武警的看押下抵达青海诺木洪农场,进行劳动改造,重获新生。
那么,有关83年严打都有哪些往事?这些被遣送到大西北的重刑犯,最终命运是怎样的?
一、83年严打
1983年,一场史无前例的“严打”行动在中国各地展开。
这次严打的目的,是通过雷霆手段扫清长久以来的各种刑事犯罪。
重新树立法治社会的威严性,减少社会上的违法犯罪乱象。
在以往的社会各地,因为经济贸易受到限制,人口流动性较小。
虽然在个别地区存在一定的严重刑事案件,但还没有到了危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地步。
可随着1978改革开放的展开,社会上开始兴起走南闯北做生意的潮流。
全国各地的“生意人”开始奔走,通过贩运货物牟利。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禁枪,这就导致大量犯罪分子活跃在阴暗的角落。
靠着抢劫偷窃等犯罪活动生存,一时间社会上的恶性案件频繁发生。
另外就是随着开放政策,大量的西方文化产品开始进入国内市场。
其中不乏一些暴力和色情内容,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很容易受到蛊惑,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时间里,社会上的恶性案件频繁发生,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受到严重危害。
为了加强社会的稳定,也为了树立法治社会的威严。
在1983年的中央会议上,邓小平强调了必须采取严厉措施对付犯罪分子。
以此维持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保持社会的稳定。
这就是“83严打”的社会背景。
受到中央指示的各地警方很快就行动了起来,对辖区内的所有犯罪行为进行肃清活动。
当时的严打对象包括流窜作案分子、杀人犯、强奸犯等等,其中包含最广泛的莫过于流氓罪。
那时有许多年轻人受到西方开放思想的影响,以恋爱自由为名义乱搞男女关系。
这项现在看来是小事的行为,也被定义为流氓罪的范围。
为了肃清这股不正之风,许多男女以流氓罪被送往刑场和监狱。
对于严打可能引起的社会争议,邓小平在一开始就作出过声明。
邓小平说,现在是非常时期,对于犯罪分子必须采取从重从快的集中打击,从严才能治住不正之风。
中国是讲人道主义的,但前提是保护最大多数人的安全,才是最大的人道主义。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号召下,许多犯罪分子被送往监狱和刑场。
在83严打的第一阶段,是从1983年8月到1984年7月,在将近一年内,警察机关共摧毁犯罪团伙7万多个。
社会上的乱象很快得到肃清,各大公共场所的治安逐渐好转起来。
对于被抓捕的犯罪分子,一些情节不是那么严重的,中央也给予了他们改造的机会。
让他们到大西北的贫瘠土地上进行劳动,以此重新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在严打的第一阶段,就有数百名重刑犯被送往青海的诺木洪农场。
二、诺木洪农场
这些重刑犯从南京出发,沿途受到了押送武警的严格看押。
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是因为抢劫和参与黑社会活动被定罪,属于暴力分子。
因此上一路除了短暂的补充饮食物资,需要停靠在几个城市,全程没有任何停歇,最终抵达了青海的诺木洪农场。
诺木洪农场始建于1955年,最初的开发者是解放军中的转业干部和优秀战士。
他们在退伍后响应国家开发大西北的号召,来到了青海进行经济建设。
这些战士在早些年都是南征北战的英雄,革命信仰非常坚定,要投身在中国最贫寒的地区奉献自己的余生。
他们最初到达这个地方的时候,还带来了一批三反期间的犯罪分子。
在既无住房,也无监舍的情况下在这里扎下了根。
因此上诺木洪,也是中国最早期改造犯罪分子的劳动农场。
等到严打期间的犯罪分子抵达诺木洪的时候,这个地方在二十多年以前已经有了很大改变。
诺木洪此时已经成为了柴达木盆地里的一块绿洲,配套建设相对完整。
整个农场南北宽度有三到四公里,东西长度在20公里左右,周边是蒙古族的聚居区。
遍地可见的是沙棘林,还有一些野生动物。
诺木洪农场的最南边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滩,属于一片孤立区域。
在这里,严打期间的犯罪分子将被改造成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以此获得新生。
因为诺木洪农场有着改造犯罪分子的过往经验,等到犯人抵达后,诺木洪农场就开始了紧张的运作,这个时候相比于1955年初建时已经好了很多。
犯人不需要自己再去搭建房屋住所,现成的监舍就可以居住。
根据工作人员的安排,大家被分配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种地的种地,植树的植树,放牛的放牛。
为了加强管理,以及防止这些犯人外逃。
工作人员将这些犯人进行了严格的分工分组,确保每一组犯人都有监工进行监督和管理。
这些管理人员都是军人和警察,在政治上比较可靠。
在他们的严格监督下,每一组的犯人都需要完成每一天的工作量。
并且避免内部出现矛盾,一旦出现生病等情况,还会由监工负责带去看病。
三、最终命运
当时诺木洪农场的生产工作主要分为两大板块。
一是种地,包括开垦荒地,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
二是畜牧,包括饲养牛群和羊群。
生产出来的农作物和牧业,除了维持农场的正常运作以外,也会定期上交,作为国家财产的一部分。
最开始的时候,因为这些犯人都是从大城市来的,并且很多人都习惯了游手好闲和不劳而获,工作起来的态度并不算积极。
可时间一长,他们都知道不通过积极改造,是不可能走出这片荒漠的。
再加上有着工作人员的监管和开导,开始积极投身于各项生产工作中。
而除了劳动,接受思想改造也是诺木洪农场的重中之重。
工作人员会定期将犯人们集中起来,讲解法律内容,告诉他们,过往的犯罪是与所有人民为敌。
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回归到正常生活中去。
一系列改造工作下来,大部分犯人的生活都回归到了正轨上,摒弃了过去的自己。
对于那些表现较好的改造人员,工作人员会定期让他们和远在天涯的家人通信,加强他们想要回归到正常社会的改造心理。
除了这些工作以外,工作人员还会向他们传授一些技能。
比如修车、理发等等,帮助他们日后在社会上正常生活和立足。
时间进入到1990年,当时参与到改造工作的许多犯人已经通过减刑,回归到了社会中,与家人团聚,开始了新的生活。
也有一部分改造人员,与诺木洪农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就留在青海继续工作,成为了诺木洪农场的一分子。
不过不同的是,他们的身份已经从罪犯变为了合法公民,拥有了人身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