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协和”名誉之争尘埃落定,维E乳的真身终于明辨
最近,一款名为 “协和维生素E乳”的护肤品因被多位网红推荐而火爆,一周销售量高达51万瓶!可随之而来的,不是市场的反响,而是“协和”一词使用的争议。网友怀疑,“维E乳”蹭了“协和”的热度,甚至出现了“真假”协和的论调。那么,当我们聚焦“协和”一词,是否能为上述争议,找寻到答案呢?
“协和”之争,为什么盯住了“维E乳”?
在中国,说起“协和”是谁家的品牌,似乎视野并不够广。
“协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意思是使各国团结起来,也就是"协和万邦"。后来,“协和”成为英文“union”的译解。比如,法国的协和广场。
到了近代中国,“协和”一词,随着“union”一道,才与医院有了联系。
洛克菲勒与北京协和医学堂
到了今天,“协和”一词已远远超越一家医院的品牌范畴,譬如法国的协和广场、退役的协和飞机。在日本,很多公司也起名“协和株式会社”。假如这次按照中国网友的争议延展,调查一个苏州协和,显然已经不够了。
法国协和超音速客机
更有意思的是,在同行业,”协和“一词也广泛使用于一些莆田系医院中。可这些”后辈“医院如此取名,却从未被舆论质疑过。
协和而出的维E乳,为何不能“协和”?
有着百年历史的北大协和医院,让“协和”一词象征着开放、包容与进取,被网友所尊敬。
我们再看此次陷入风口浪尖的“协和维E乳”生产厂家苏州市协和药业有限公司,它的前身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苏州吴县保健日化联营厂。因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又称“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所以当时工厂也一直使用“协和”作为相关产品的商标,并在1991年获得“协和”图及文字商标的商标申请批准。
在改革开放初期,江苏协和每年基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化妆品配方,开发市场适销的2-3个新产品,实现科研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这种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互利共赢的方式,也是开放、包容的“协和”精神的一种秉承。
在北京协和医院相关工作人员明确表示并不生产维生素E乳,只有硅霜和硅E乳后,“协和维E乳”的真正生产厂家——苏州市协和药业有限公司随即发布郑重声明,声明中称,这款产品是由苏州市协和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和销售,产品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的老专家研发。
从法律角度看,江苏协和确实不是北京协和,但其合法使用“协和”商标已有多年,两家都是合规的,资质齐全,为何不能“协和”共处呢?
蹭热度的“协和”背后,是“公共品牌”价值的冷
还原此次事件,北京协和与苏州协和,在生产护肤化妆品方面,确实有着产品关联。但对这几款产品合规情况进行识别后人们发现,这些产品在专利方面互不侵权。
因此,这次“协和”争议,显然是一枚借历史话题,来蹭舆论热点,乃至法律边界的“擦边球”。江苏协和是受害者,北大协和医院也是受害者,“协和”精神更是受害者。而这场舆情被推波助澜背后,似乎有着一些同行业者的艳羡与眼红。
当下,面对复杂的化妆品消费环境,或许消费者多一点担心、质疑,并无问题。但人们也应关注,当初追求卓越,并拯救数以万计国人的“协和”精神,今天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被用好,而非被“流量”消遣,也莫要像“王老吉”一样,在名誉权之争下两败俱伤。
相反,假如市场上多一些以诚信为本,以追求品质与卓越为目标的市场主体来发扬、散大“协和”的公共品牌价值,并由此诞生的网红产品,岂不是一件好事?